柳州在线_柳州综合信息第一门户

春节古怪习俗-春节古老的传说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春节古怪习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春节古怪习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据说河南一些地区正月剃头死舅舅,这是民俗还是传说?
  2. 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  3. 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提前一天过大年,这是什么习俗?有什么来历吗?
  4. 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?背后有什么故事吗?

据说河南一些地区正月剃头死舅舅,这是民俗还是传说?

我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“正月剃头死舅舅”的说法。

对于这个奇怪的风俗我特地去研究了一下,特别是我还颇有几个舅舅呢,千万不能因为正月里一时的心血来潮影响了老人家们的健康。当然我也知道这只是个传说而已,否则大街小巷的理发店正月里也没看见都关门呀。

原来这个习俗是因为1644年清廷颁布了剃发令。正月剪头死舅舅是谐音误传。不剃头的含义就是“思旧”,这是从明末清初就开始流传的风俗。在那个时候,清朝命令所有的老百姓都必须剃头,就是我们平时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剃前半部分。有人为怀念明朝,于是就在正月里不剃头以表示“思旧”。但是大家又不能公开这个说法,免得给官府抓起来,于是就有了“正月剃头死舅舅”的说法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
不过在了解这个民俗以后,虽然明知道这只是个传言,但是正月里家里的人去理发的时候,还是多半会先自嘲一下。我想舅舅们也会理解一个月不理发的样子实在是看不下去的。

好在正月后面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,用龙抬头的气魄对冲掉给舅舅们的影响吧。

关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民俗。只是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,并没有科学依据。如果说正月剃头真的死舅舅。那有一些和舅舅有矛盾的,正月去剃头。不就能起到害命的目的了?这就跟我们还有一些地区女儿出嫁了不能在家过年是一样的道理。说女儿出嫁了,要回来过年,过年晚上必须在外面住宾馆。不然就不吉利。这都是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。

正月不剃头,剃头死舅舅。不只是河南,全国好多地方都流传着这种习俗。

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前后。

正月剃头死舅舅属于误传,不剪头的含义是‘思旧’,清朝命令全国上下必须剪发,有人怀念明朝,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‘思旧’,但又不能公开与清***对抗,于是就有了‘正月剃头死舅舅’的说法,一直流传至今。
从一定意义上,中国文化核心就是一种‘人伦文化’,把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,作为年轻人,不要刻意去反对这样的民俗。

感谢邀请,据说河南一些地区正月剃头死舅舅,这是民俗还是传说?

有种传言说正月里不能剃头,正月剃头死舅舅。这么多年了,很多人一直保持着正月不剃头的习惯,就是怕他妈不乐意。“正月剃头死舅舅”,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这句民俗顺口溜,有人不当回事一笑了之,但也有人把它当做一种禁忌,严格遵守。

我们本地也有这样的说法,我问过家里的老年人,他们也说不出是什么时间流传下来的,祖辈都这样说,然后大家都做了,一直保持这样的传统习惯。民间的传说不一,我们不去追溯这些民间的传说,只谈一谈我本人的一些想法,与大家探讨。

一、如果舅舅都健在,建议还是要保留这种习惯。

众所周知,在所有的亲属当中,舅舅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,俗话说“外甥是舅舅家的狗,吃了就走”,形象的说明了舅甥关系的亲近。还有从小就听母亲说,这孩子长得多么像他舅舅,现在从我到我儿子都至少验证了这种说法。舅舅作为母亲最亲的人,舅舅还是是母亲的娘家人,母亲的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更是无上的,舅舅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。综合以上几种情况,如果舅舅健在,都要保留这种习惯,既遵守了传统,也对母亲和舅舅是一种尊敬。

二、如果舅舅不在了,自己可以改变这种习惯或继续保留。

这样做至少从内心深处不会有过意不去的地方,毕竟舅舅不在了,这种传统习惯的改变建议只针对本人。如果孩子有舅舅在,也要让孩子继续保留这种传统习惯,让孩子继承的是一种尊老敬老的传统,从这种传统习惯中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。

希望以上回答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,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,谢谢!欢迎关注【溪涧流水】。

不光是河南,我们东北也这样。正月想剃头老妈不会让的!被老妈知道会挨揍的!

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“正月不剃头,剃头死舅舅”的习俗;这个习俗开始于满清初期的时候,满清达子颁布剃发令的时候。“留发不留头”是真TM损那,

明朝的头型多帅啊,好好的给整成这样


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。不剪头的含义是“思旧”,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。当时,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,有人为怀念明朝,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“思旧”。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***对抗,

于是就有了“正月剪头死舅舅”的说法,一直流传到至今。

但是现在有的年轻人是不会理会该风俗,也会在正月剪头的。

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
没有研究过,从我个人来说,打记事开始就知道过年必须放鞭,幼年的好奇多少还有点兴趣,渐渐的开始不习惯了,太闹,太吵,太呛人。后来孩子长大了,放鞭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延续下来,虽然有了禁鞭令

燃放鞭炮的习俗,其说法不一,约定俗成的公认说法是从魏晋时期就有守岁之说,而记载燃放鞭炮始于汉朝。古代过年不叫“春节”,而是叫“元日”、元旦。辛亥革命后,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。过年即春节燃放鞭炮有一种传说,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“年”的怪兽,头长触角,非常凶猛。这个叫“年”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,只有除夕这天才跑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所以每年除夕这天,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躲到大山里去,为的是躲避年兽伤害。相传,有一年除夕这天,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,他看到人们慌慌张张的四散奔逃,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吃的后,劝他立即上山躲避年兽。那知道一个乞讨的老人不但没有逃走的意思,还微笑着对老婆婆说:你如果让我在你们家住一夜,我能把年兽撵走,让这个怪兽再也不能人间祸害人。老婆婆看劝不走这个乞讨老人,就说:那你一定保护好自己,不要让年兽把你吃了。

除夕夜的半夜时分,年兽闯进了村子,但是这头年兽感觉村里的气氛不对,年兽停下来东张西望的看到了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灯火通明,这家伙很高兴的向老婆婆家跑去,谁知道,它刚到老婆婆家门口,院内突然响起了鞭炮声,这头年兽一听到鞭炮的炸响,又看到身穿红袍的老人张牙舞爪的冲了出来,年兽浑身颤抖,掉头就跑,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和鞭炮声。第二天是大年初一,躲避年兽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。回到村里一看,家家户户平安无事,都感到奇怪,这时村东头老婆婆想到了乞讨的老人,老婆婆把乞讨老人的许诺说给了村里人听,也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,贴红纸,后来改成贴红对联,放鞭炮和家家户户点灯守岁。

无论是过年过节,还是结婚嫁娶,进学升迁,以至大厦落成、商店开张等等,只要为了表示喜庆,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。

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曾经这样记载,正月初一,鸡叫头一遍时,大家就纷纷起床,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来逐退瘟神恶鬼。

当时没有火药,没有纸张,人们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,这当然是迷信,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。

到了唐朝,鞭炮又被人们称为“爆竿”,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,连续发出爆破之声。南昌诗人来鹄的《早春》诗句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亭犹聚爆竿灰。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。

后来,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,发现硝石、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,于是发明了火药。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,声音更大,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***俗发生了根本变化。北宋时,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,还有丹响和双响的区别,改名“爆仗”,后又改为“鞭炮”。

为什么有的地方会提前一天过大年,这是什么习俗?有什么来历吗?

谢谢邀请!你所说的“提前过春节”,确实有的地方有这种习俗。这种提前过年的习俗叫做“过赶年”。意思就是春节往前赶一天。

过赶年,主要盛行于我国的土家族。比汉族的农历春季早一天。如果按照农历大进,他们是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。如果是按照农历小进,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八过年。

至于“过赶年”的说法,民间流传的版本也不一样。主流的说法还是因为腊月三十这天,“年”这头猛兽要祸害人间,所以土家人为了辟邪,提前一天做好防御“年”的准备。当然这只是传说。

有历史可查的是缘由是在明朝嘉靖年,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,土家人也以湖广军队的身份加入了戚家军的行列。春节之日,多为***而戚家军正在庆祝。而倭寇趁此侵袭,却被土族士兵包围杀的落荒而逃,立下奇功。因此这个提前吃年夜饭的风俗流传至今。

不过现在的土族同胞也接纳了汉族过春节的习俗,人家春节连着过俩年。哈哈,是不是很羡慕啊~

过年习俗都是从哪来的?背后有什么故事吗?

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热闹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。除夕之夜,爆竹声声,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一桌吃年夜饭。除了年夜饭,过年还有很多习俗,那你知道,这些习俗都是从何而来吗?

传统意义上的过年,是指从腊月二十三,一直到正月十五,在这期间也有很多特别的习俗。

在我国大多数地区,腊月二十三是要祭灶神的。据说这一天,灶神要上天汇报工作,而人们祭灶神,就是为了让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,保佑一家人的平安。

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九,被称为“迎春日”。老百姓开始正式迎接新年,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,还会置办各种年货,准备过年的食材。

但准备食材也是有讲究的,一般是腊月二十六杀猪,被称为割年肉,然后腊月二十七宰杀家禽,腊月二十八做年糕蒸馍馍。

到了除夕夜,人们会贴门联、贴门神、放鞭炮,为得是驱除“年兽”

相传上古时期有一种叫“年”的野兽,平时深居在海底,但每年除夕,就会出来伤害老百姓。后来人们发现,年兽害怕红色和鞭炮声,于是这天会贴红对联、放鞭炮,来驱走年兽。

除了“年兽”,还有一种叫“祟”的小鬼,喜欢在除夕这天跑去摸熟睡小孩的头,让小孩吓哭、生大病,于是大人就把铜钱放在枕头下,祟跑来接近小孩,就会被铜钱发出的光吓跑,这些铜钱被称为“压祟钱”,演变的现在,就成了“压岁钱”。

过了除夕,就到了大年初一了,人们会去亲朋好友家拜年。这个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盛行,是人们表达新年祝愿的一种方式。

除此之外,在北方很多地区,到了正月初二,需要祭财神。而祭品要用传统的“五大供”,也就是鸡、鸭、猪、羊、鲤鱼,为的是祈求新的一年能发大财。

等到了初六,就是“送神”的日子了,这天被称为马日,一些店铺也会在这天复业。

除了这些传统的过年习俗,随着经济发展,还出现了一些新年俗。

每年除夕夜除了吃年夜饭,人们还会习惯性的打开电视看春晚。数据显示,2018年,春晚的观看人数高达11.31亿,春晚已经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过年标配。

另外过年期间,也有很多人倾向于外出旅游,2018年春节期间,全国共接待游客3.86亿人次,消费金额更是高达4750亿元,这也让春节成为了旅游旺季。

除此之外,网购、抢红包、集五福、看春节档电影等等,都成为当代社会新年俗的一景。

新年俗的出现,也让很多旧年俗被遗忘,有人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意思,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。

但其实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年俗,无论新旧,都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。

而传统春节,对中国人的意义也是无法替代的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节古怪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春节古怪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iuzhouonline.cn/post/78524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